牢记历史教训,勿蹈悲剧覆辙
——纪念九一八事变85周年
张宏良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5周年。上午在民族复兴网、中央党校干部学习网共同举办的纪念九一八座谈会上,做了“牢记历史教训,勿蹈历史悲剧”的发言,总结了九一八事变的三大历史教训。刚刚打开手机一看,满屏都在纪念九一八,一方面为我们国家能够不忘国耻而感到高兴,仅仅几年前纪念九一八还被看作是另类,如今纪念九一八已经遍布网络;另一方面又为满屏都是“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谎言而感到悲哀。
可以说,“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谎言,也是当今时代最大的汉奸语言。这个口号将会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变成名副其实的真正汉奸。当年汪精卫就是由此走上汉奸道路的。后来邓小平由于不敢说出中国挨打的真正原因,又不得不说中国挨打的原因是什么,于是才编造了这个最大谎言。中国的官僚集团和资本集团,如同生命需要阳光和空气那样迫切需要这个谎言。有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谎言,就可以把爱国主义变成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做奴隶的最大动力,就会让老百姓拼死拼活地盲目干活,以此来避免整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
中国历史上真的有过落后就要挨打的情况吗?回答是否定的。暂且不说手持弯刀灭亡南宋的蒙古比南宋不知道要落后多少倍,白山黑水间那一帮手持大刀长矛的满族牧羊人不知道要比拥有火器装备的明朝军队落后多少倍,就拿九一八事变本身来说,就是对“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谎言的最大否定。
我们为什么要把九一八事变称为国耻?耻就耻在仅仅上千日本兵(当时整个东北的关东军才不到2万人)手持轻武器在沈阳发动事变,将20万东北军——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陆海空三军——赶出东北,俘获了三百架战机,六百多门大炮,五千多挺机枪,10多万支步枪,以及堆积如山的无边弹药,另加全部海军舰艇。攻打北大营的三百名日本兵,居然无一伤亡地消灭了八千多中国守军。日本兵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直到几十年以后,参加九一八事变的日本兵仍然想不明白:当时的中国军队为什么无论怎么打怎么杀,就是不还手呢?
显然,这与“落后就要挨打”,扯不上半点儿关系。上千个日本兵并不是人人扛着原子弹,而是手持步枪打跑了20万东北军。在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当时邓小平散布这个谎言可以理解,今天官僚富豪散布这个谎言也可以理解,知识分子一直散布这个谎言更可以理解,为什么老百姓包括网上那些有觉悟的“自干五”和左翼群众,也仍然会相信这个早已被左翼爱国力量批臭了的谎言?而这个谎言连当时东北的老百姓都不相信,当时东北民间的《“九一八”小调》就是明证。其中唱道:“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东北老百姓讲的清清楚楚,是几十万中国军队恭恭敬敬地让出了沈阳城,而不是因为武器落后而被打出了沈阳城。
从座谈会回来,整个下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老百姓为什么要相信“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谎言?直到看到九一八事变中八千多东北军任凭三百个日本兵杀戮而不还手时,才突然明白了,当今中国老百姓之所以会相信“落后就要挨打”这类谎言,与那些被随意杀戮的八千多东北军一样,完全是由国家的道统观念造成的。北大营那八千多东北军之所以不反抗甚至不逃跑而任凭日本兵杀戮,是因为他们坚信,国家的命令和政策对国家最为有利,对百姓最为负责,所以当他们接到张学良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他们坚信只有毫不反抗地被日本人杀死,才是爱国行为;而那些反抗日本兵的人,完全是有害于国家和百姓的极端行为。今天的老百姓相信“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谎言,同样是出于热爱国家的这种道统观念。
当今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都对网络这个大众媒体上的消息,常常表示出鄙夷和不屑;而对那些天天用谎言欺骗他们的精英媒体,却往往是毕恭毕敬,坚信不疑。最近这种现象之所以有所加重,是与五毛党的活跃有很大关系。随着媒体领域汉奸势力的被清除,取而代之的五毛党有一大特点,就是把所有对国家不良现象的批判,包括对上述谎言的批判,统统说成是西方颠覆势力的阴谋。这就必然会促使老百姓只能接受这些谎言。只是老百姓不会想到,这些谎言会把许多人推上汉奸道路,让中国重新成为全世界汉奸最多的国家。因为这个谎言的作用,就是为了牺牲公平正义和天理人伦,这就必然会造成民众对国家彻底绝望。
我在座谈会上把九一八事变的教训概括为三点:一是政府不能妥协退让,九一八事变乃至整个侵华战争,完全是妥协退让的结果;二是不能丧失民族精神,上千个日本兵能够打败20万东北军,就是丧失民族精神的结果;三是国家内部不能撕裂,历次亡国大难都是国家内部撕裂的结果。而撕裂国家的主要因素就是两极分化和官民对立。而这三个方面,与今天我们在南海、东海、台海以及萨德问题上所面临的情况大体相同,这就是今天总结九一八教训的意义所在。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2——103(请在2个号中只加一个,多占一个号等于踢掉一个人)
张宏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l010
2016年9月18日